以史为鉴
苏亭莲舫
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古称陈州,这里有一个景点叫苏亭莲舫,说起这一景点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。
宋熙宁三年(1070年),苏辙的恩师,观文殿学士张方平知陈州,他邀当时因对变法持不同意见而受排挤弃官的苏辙为陈州教授。那年,因干旱少雨,陈州西柳湖一片片高台露出水面,苏子由便在高台上建了一个读书庵。读书庵茅草盖顶,简陋朴素。周围湖水青青,水碧草绿,湖岸柳树依依,非常寂静。苏辙常幅巾轻屦,或沿湖散步,或台上倚枕看书,也留下不少诗句:“最爱柳阴迟日暖,幅巾轻屦肯相随”“枕畔书成癖,湖边柳散愁”。苏辙在《宛丘二咏》前言中提到西柳湖,说:“宛丘城西柳湖,累岁无水。开元寺殿下山茶一株,枝叶甚茂,亦数年不开。辙向从子瞻游此,每以二物为恨。去秋雨雪相仍,湖中春水忽生数尺,至二月中,山茶复开千余朵。因作二诗奉寄。”后人将此台名之曰“子由亭”,或“读书台”。
宋熙宁四年(1071年),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,赴任途中看望在陈州的弟弟苏辙,拜访恩师张方平。苏轼在陈州《铁墓厄台》中记载:“余旧过陈州,留七十余日,近城可游观者无不至。”其间,兄弟俩泛舟柳湖,畅游陈州名胜,留下了数十首关于陈州的诗篇。
明成化六年(1470年),陈州知州戴昕取苏轼《戏子由》诗:“宛丘先生长如丘,宛丘学舍小如舟”之意,在陈州城西北柳湖原址上重修苏辙读书台,台上建亭,亭基为船形,象征宦海扁舟。四周植莲,暗喻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,名之曰苏亭莲舫,遂为陈州名胜。
在人们心目中,苏轼苏辙兄弟二人是率真孤傲的,他们的政治主张充满着关注民生、体恤百姓等崇高思想,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,苏辙被排挤后宁愿弃官从教,不愿屈从高官、富贵,做到了“贫贱不能移”。正是这种人格操守,坚守名节,使子由读书台和苏亭莲舫成为千百年来的圣洁崇敬之地,历代文人墨客到此咏怀,写下大量的诗作。
“莲”与“廉”谐音,自古以来,蕴含着人们对清廉的渴望与祈盼。莲花,被誉为“花之君子”,象征着高洁、坚贞的高尚品德。以莲喻人,是陈州人对莲花及苏辙兄弟的爱戴。
爱莲赏荷,在陈地源远流长,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。在《诗经·陈风·泽陂》中,有“彼泽之陂,有蒲与荷”“彼泽之陂,有蒲与蕳”“彼泽之陂,有蒲菡萏”的吟诵。宋代以来,泛舟湖上,咏莲赏荷赋诗更是文人墨客的习俗。“待到春归湖上满,轻舟好泛藕花丛”(明代曹申吉《郭外偶作》),“绕郭十余里,清波拍四岸。菱芡产其中,菰蒲叶凌乱。犹未抵荷花,割据将及半。最胜号柳湖,全湖香不断。”是清代诗人万如洛《柳湖荷花》中的诗句。
而陈州人对苏亭莲舫的咏怀,自明清以来更是不计其数。“亭之莲,花如云锦藕如船,不染泥兮不蔓枝,霞标玉冠常鲜妍。”这是明代王咏《柳湖春晚》的赞语。再如,“子由逸兴久已矣,至今亭榭常悠然”(明代王咏),“十里荷英满碧塘,苏亭宛构水中央”(清代李金坊),“对床高谈兄及弟,抑塞磊落谁为鸣?”(清代姚之琅),“苏湖亭外藕花浮,千载芳踪说子由。”(清代金允宜)
时光千年,人去亭在,苏轼苏辙兄弟宁折不弯、正直有节的品格永远镌刻在这一片古老的热土上。清代诗人丁世禄作诗曰:“今古沧桑几变更,数椽依旧属先生。湖经涤砚鱼多黑,亭不藏书月自明”。(董素芝)